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红梅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高度统一,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对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深入把握思想精髓,掌握思想观点、思想方法、思想品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政治自觉、学科自觉、问题自觉等意识,奋力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担当职责,强化使命。
一、坚持政治标准,培养政治敏锐性,强化政治自觉意识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捍卫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行者,必须坚持政治标准,培养政治敏锐性,强化政治自觉意识。首先,必须时刻做到头脑清醒,坚持政治标准,保持政治定力,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格区分政治原则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充分注重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引导和政治素养培育。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和网络媒体新场域,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拓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是非辨别能力,尤其要注重对青年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依法理性参与网络政治议题讨论,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情怀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浸润青年大学生心田,强化政治标准认知,凝聚政治正能量。其次,要培养政治敏锐性,强化政治自觉性。思政课教师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己首先必须笃信马克思主义,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把深奥理论浅显化、抽象叙述形象化、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教学能力,肩负起助推青年大学生从“自然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变的育人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社会使命、价值取向和个人魅力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能够以自身的政治营养液持续浸润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心田,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体验和认同,为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奠定政治基础与情感基础。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政治自觉性,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紧跟社会时政热点,自身并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国际时政问题进行理性化点评和分析,提升政治思辨能力和政治甄别能力,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制度认同、道路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提升政治素养,强化政治自觉。
二、积极开展专业研究,提升专业水平,强化学科自觉意识
学科意识体现了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切、归属和认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形成对思政课的科学认识,合力推动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提升自身对思政课程的归属感、自豪感与责任感,坚守学科立场,遵守学科规范,形塑学科风格,提振学科自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肩负思政学科的学术研究使命,首先改变不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教育教学观念与做法,然后结合新时代新理念新战略,及时传播新思想新理论,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德树人的政治与道德价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应利用课程优势进行学科互鉴。一方面要善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深入挖掘其他学科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求和学生心理需求的思想观念、手段路径,汲取精华,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另一方面配合其他专业课教师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对于如何挖掘各类不同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在当前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做法,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通力合作,找准各类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元素,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实现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三、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自觉意识
思政课教学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学会观察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重点难点,积极解决问题,强化问题自觉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和强化,思政课教师必须切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从思政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专科学校现在开设的四门课程各有其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如果偏离重点难点问题,就会导致教学过程无的放矢,缺少教学针对性,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还应当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找准青年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想状态,才能更好的因势利导,教书育人。高校思政课教师一方面应聚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困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指点迷津,答疑解惑。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围绕学生的思想困惑如: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深造等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当代大学生不喜欢生硬的说教,他们喜欢用专业知识对事件做出专业解读。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做到以自己的专业形象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服,从而由术″及“道″,最终实现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师还要及时回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贴社会发展实际,主动设置教学议题,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纳入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要注重从学术上予以回应,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把“四个自信”融入教学全过程,指导学生学会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教师要扛起矛盾问题的担当,注重培养学生化解矛盾困惑的能力,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引领青年学生走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路,踏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之门,登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之舟。